集成儲能和姿態控制飛輪系統概述
徐飛鵬,楊貴杰,李鐵才
(哈爾濱工業大學,黑龍江哈爾濱150001)
摘要:飛輪作為一種新型的能量存儲方式,具有許多化學電池所沒有的優勢,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:集成了能量存儲和姿態控制的飛輪系統,因其效率高,比能大,壽命長等優點,對空問飛行器性能的提高將起到重要作用。介紹了當前國內外對于集成儲能和姿態控制飛輪系統的研究成果,并對其工作原理及關鍵技術進行了分析。
關鍵詞:飛輪;姿態控制;能量存儲;空間飛行器
中圖分類號:TM341 文獻標識碼:A 文章編號:1004-7018(2008)01—0053—05
0引 言
如何提高飛行器的性能,使其體積更小、成本更低、壽命更長,是各國科研人員不斷探索的方向。傳統的衛星等飛行器都用化學電池來儲存電能,如鎳鎘電池和鎳氫電池:但化學電池存在渚多不足,如壽命短、比能低、效率不高、受環境溫度影響大等,已經漸漸不能滿足新一代空間飛行器的要求。
隨著飛輪技術的進步,使用飛輪作為飛行器上能量存儲手段,來取代現有的化學電池,已經成為發展趨勢。飛輪將能量存儲在高速旋轉的輪子中,是一種新型的機械儲能方式,它的能量存儲能力受轉子速度及轉動慣量等影響。飛輪電池和傳統化學電池相比,有以下優點:
(1)比能(存儲能量/質量)大,是化學電池的5~lO倍。
(2)壽命長,至少在10年以上,且不受充放電次數的影響。
(3)效率更高,可達百分之85~百分之95,而化學電池只有百分之70左右。
(4)高充放電深度,且具有功率劇增能力。
(5)充放電狀態容易測量。
傳統的飛行器姿態控制所用的角動量通常是靠
控制力矩陀螺和反作用飛輪裝置實現的。為縮減體積,降低重量,一種新的飛輪應用方案——集成儲能和姿態控制飛輪系統,在上世紀70年代首次被提出。這種飛輪既能用作儲能元件,供給飛行器上負載所需電能,又能做姿態控制,控制飛行器的飛行姿態。它同時實現兩種功能,可以減輕飛行器的體積、質量及成本,還具有長壽命、高效率的優點。自從這個概念被提出以來,一直受到關注,相關的研究在不斷地展開和深入:下面將介紹集成儲能和姿態控制系統的歷史及****研究成果。
1國內外發展概況
儲能飛輪在陸地上的應用研究開展較早。目前在某些民用領域,儲能飛輪已經有了一定規模的商業應用,已經有國外的公司可以提供商業化的儲能飛輪產品,如加拿大的nywheel Ene gy Systems公司和美國的Beacon P0wer公司=飛輪儲能在航天飛行器上的應用最早是Roes在1961年提出的[1]。在文獻[1]中,作者設計了一種在兩個反方向旋轉的磁懸浮飛輪中儲存能量的系統。這個系統的能量密度為6l kJ運行速度9 500~19 000 r/min,轉子****線速度306~612 n1/s。
an derson和Keckler在1973年的文獻[2]中首次提出了集成儲能和姿態控制飛輪系統(以下簡稱IPAcs)這個概念。美國航空航天局在這個時期開始了對IPAcs的研究。
20世紀70年代,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朗利研究中心對于IPAcs的概念進行了研究,并進行了一些地面試驗和理論分析,這些試驗是最早的對IPAcs的地而試驗。他們制造測試了一個完整的IPAcs單元,飛輪的轉子采用鈦制造,飛輪單元的總比能達到68 kJ/kg,運行速度在17 500~35000r/min之間,采用滾珠軸承,轉子直徑45.5 cm,轉子邊緣****線速度832 m/s。
20世紀80年代,對于IPAcs的研究進一步深入。但是這期間的文獻多是理論上的分析及論證,例如飛輪的幾何形狀,轉子所用材料,適用范圍等,基本沒有相關的實物試驗。
20世紀90年代中期,由于磁軸承技術和高強度復合材料技術的進步,飛輪技術獲得了新的關注。美國航空航天局和美國空軍展開合作,共同開發IPAcs,以滿足一致的長遠需要,參與開發的也包括一些大學和一些公司,如得克薩斯大學、HoneyweII公司、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[3]。
在過去的十幾年里,美國航空航天局下屬的格林研究中心的興趣主要放在飛輪儲能上,其次才是姿態控制的研究,他們的研究重點是將來在國際空間站(Iss)上用E輪電池取代鎳氫、鎳鎘電池。他們計劃先在低地球軌道上的能量等級在1 080~2 520kJ之間的 |